2020年学校行政工作要点
2020年,是“双高”建设的全面开局之年,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之年。全年工作总体要求是: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全国、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牢固树立类型教育理念,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,全面落实学校党委关于打赢“三场战役”的部署与要求,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主线,以一流师资建设为关键,以“三教”改革为抓手,以科技赋能和开放办学为驱动,推动综合办学水平提档升级,办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学校,加快推进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卓越新南铁建设,为下一轮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主要指标
1.教育教学方面。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突破;新增“4+0”专业1个;国家级校企双元规划教材5本、省级重点教材3本;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7项、省级毕业设计论文(设计)获奖7项;省级微课大赛成绩保持省内领先,“互联网+”、“挑战杯”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项;“1+X”证书项目考证通过率达到双高校平均水平以上;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90%以上,优秀率5%以上。力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、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再次获奖,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取得新突破。(牵头部门:教务处)
2.师资队伍建设方面。引进教职工60名以上,其中: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30名以上,国际化双语教师5名以上;新增省级人才项目教师4名以上、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。力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)
3.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。“四技”到账经费1500万元以上,其中,科研到账经费再翻一番(900万元)。社会培训30000人天以上。力争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、自然(社科)基金项目取得突破。(牵头部门:科研处、继续教育学院)
4.招生就业创业方面。完成普通学历教育招生计划3300人,新生报到率95%以上;完成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计划1550人。学生初次就业率力争90%以上,年终就业率高于全省高职院平均水平;遴选孵化创业团队10个以上。力争成为全国职业院校“学生管理50强”院校。(牵头部门:招生处、学工处)
5.国际化办学方面。开发5个高铁专业双语教学标准和相关双语培训资源。招收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学生80名,招收外国留学生80名,力争马来西亚1.5+1.5留学中国和国际科技合作获得重大突破。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300人天。争取再次进入“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”。(牵头部门:国教院)
二、工作要点
(一)扎实做好疫情防控,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健康
1.做好疫情防控是今年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,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,把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进一步健全疫情防控工作体系,建立联防联控机制,及时处理出现的疫情。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运行秩序,确保安全顺利返校和返校后不出现校园疫情。加强疫情防护知识教育、公共安全教育、生命和心理健康教育等,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。大力推进“江苏省平安校园”建设,落实卫生、食品、治安、消防、网络等安全责任制,开展安全风险排查,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。(牵头部门: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)
(二)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,全面开启“双高”建设
2.优化顶层设计,启动“双高”建设。完成“双高”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编制上报工作,细化时间表、路线图和责任主体;召开“双高”建设启动大会,统一认识,凝聚人心,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。建立健全“双高”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,制订配套管理制度,签订“双高建设”责任书,将每一项任务、指标落实到年度、到部门、到团队、到人员,明确奖惩,加强宣传,形成人人积极主动参加“双高”建设的良好局面。总结学校“十三五”事业发展,科学研制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并尽快完成校园总体规划修编,进一步凝聚发展方向、优化发展条件、创造性拓展办学空间。大胆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,针对类型教育的政策红利,重点做好“职教20条”项目的规划与攻坚工作,力争轨道交通1+X证书试点等项目的突破。(牵头部门:“双高”建设办公室)
3.分层分类,建设一流专业群。我们要舞好专业这个龙头,以“双高”专业群—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为引领,按国际一流、国内一流和省内一流三个层次,分类开展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、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9大专业群,建立专业群建设协调机制,启动专业群共享课程建设,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。依据“双高”专业群年度任务,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,组织专业群共享课程教学,组建并实施詹天佑卓越人才班;推进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,开发《高速铁路概论》等6门专业群共享课程,启动校企双元模块化教学改革项目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,力争5门国家规划教材进入国家教材信息库,力争立项江苏省重点教材2门。实施“631”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计划,联合共建高铁精准气象与运营决策科研团队,牵头全国同类院校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团队。大胆激励,积极申报国铁集团和各铁路局段的重点科技研发项目,争取实现项目、经费、成果、教师成长和服务铁路科技与研发全面丰收。(牵头部门:“双高”建设办公室)
4.深化治理体系建设,激发“双高”建设活力。持续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,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,成立质量评估委员会、预算管理委员会等,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;适时推进机构优化和改革,增设二级机构,优化岗位设置,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师生质量;完成江苏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工作,凝练形成依法治校典型案例。服务“双高”专业群建设需要,探索跨学院建设专业群运行机制。深化二级管理,完善“五会”制度,健全二级学院决策执行监督机制,在配齐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基础上,再配一名党务秘书,实现党务、行政各有一个专职人员,切实提升学院管理水平。修订《学校全面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》,推进诊改试点工作,完成学校、教师、专业、课程、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断与改进,初步建立各层诊改运行机制。完善民主监督体系,健全办学信息公开制度,保障广大师生民主管理权。设立重大突破专项奖励,调动各方面参加“双高”建设和攻坚克难的积极性。(牵头部门:党政办、质控处)
5.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强化“双高”信息化保障。落实教育信息化2.0计划,完善智慧校园建设顶层设计,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。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基础环境,全面部署IPv6传输协议,引入5G通信信号进校园。搭建泛在智慧教学环境,启动综合智慧教学服务系统建设,支撑混合教学模式改革。推动诊改各业务系统建设,做好全量数据中心建设,支撑诊改业务运行。开展内控业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,初步形成信息贯通、分级授权、全程透明的内控信息化平台。升级建设校园安防系统平台,开展各业务监控系统整合,实现监控无死角。开展校园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(一期)建设,提升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水平。开展师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育培训,支持教师参加信息化建设。(牵头部门:信息中心)
(三)聚焦“三教”改革,推动人才培养提档升级
6.“五育并举”,实施高素质人才“树人工程”。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“八个统一”要求,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,建强建好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, 力争成为新一轮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。以《铁道概论》课程思政改革为示范和重点,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改革项目,推进课程思政覆盖所有专业核心课程。开展“抗击疫情、爱国力行” 等主题教育活动,选树大学生身边典型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提高学生健康意识,强化体育锻炼,提升学生体质测试优秀良好率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,积极防范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,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。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计划,整合集聚美育资源,加强美育课程建设;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,打造美育品牌。完善“项目牵引、课程渗透、文化浸润”铁色劳动育人体系,开发劳动教育项目,深入开展大国工匠、劳模进校园等活动,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。(牵头部门:教务处、素质教育中心、艺术教育中心)
7.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,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探索“按群培养、双元育人”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在重点专业群实施“一通二专三综合”的人才培养路径,培养学生“精一会N”的职业能力。主动对接,积极申报上海局“2+1”订单培养项目;深化与南京地铁合作,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项目终期检查,形成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范式。研究制定“大类招生”方案,适时启动,引领高职招生改革。(牵头部门:教务处、招生处)
8.系统推进“三教”改革。全面贯彻类型教育理念,制定《“三教”改革实施方案》,实施三大工程(行动),教师、教材、教法三位一体系统推进“三教改革”。首先是教学团队锻造工程,实施“三个一”(一门金课、一个项目、一次比赛)计划,建设和利用教学能力培训线上平台,打造一批“教学”标兵;建立培训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兑换机制,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“1+X”证书试点,打造一批培训“大师”;探索以任务(模块)为教学单元的团队协作式教学,打造一批校级教学创新团队。其次是优质教材建设工程,建立“三年一修订,一年一调整”的教材内容持续更新机制,校企双元协同开发工作手册式、新型活页式教材以及信息化学习资源,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技术同步。再者是“金课”建设行动,总结线上教学经验,全面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,在双高建设期内80%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在线开放课程。同时,完善学生评教办法,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学情分析,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;建立以学风为导向的工作考评机制,持之以恒转变学风。积极培育教学成果,发挥好教研引领教改的推进器作用。(牵头部门:教务处)
9.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。做好“3+3”、“3+2”和“4+0”现代职教体系项目的建设,特别是做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“4+0”的智能控制专业建设,并进行大胆、创造性地探索,逐步让“4+0”覆盖轨道类以及相关专业。发挥本科院校的科研优势和我校轨道交通行业优势,以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,开展技术攻关、课题研究、高层次科技成果奖申报合作,积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经验,为学校的再次跨越抢抓先机。服务学生“升本”要求,嵌入相关课程,提供辅导,提高升学率。(牵头部门:教务处)
10.强化招生就业创业工作,持续提升社会美誉度。科学编制年度招生计划,创新招生宣传手段,加大招生宣传力度,特别是订单、3+2、4+0等项目的创新宣传,高水平完成各类招生计划,提高招生质量,保持招生工作领先地位。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,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,加强与企业联系,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,开展就业服务月、线上招聘会等活动,以爱心暖人心,鼓励学生专转本、参军入伍等多渠道发展,关注就业困难群体,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,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,遴选立项一批大学生创业团队,做好191创客空间验收工作,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。研究标准,夯实基础,创新思路与方法,积极申报全国职业院校“学生管理50强”。(牵头部门:招生处、学工处)
(四)引培结合以培为主,推动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
11.完善并落实“五维四段”双师培养体系。坚持“四有”标准,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,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“引培用考”全过程,把师德师风“一票否决制”落在实处。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,组织开展学习和培训,引导教师进一步树立类型教育理念,组织制订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,发挥老教师、名师、大师“传帮带”作用,利用双师培训基地、校企协同创新平台,提升“师德修养、教育教学、职业技能、教研科研、社会服务”等五个维度素质和能力,促进“新教师-骨干教师-专业带头人-领军人才”四个阶段成长。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家铁总、上海局等单位挂职锻炼;与紧密合作型企业共建双师培训基地,制定双师标准,探索双师分级分类考核认定,争取完成100名双师认定,并兑现落实双师待遇。进一步加强管理、服务队伍建设,实现各支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)
12.建设“校企校”混编团队。依托名师工作室,以项目为载体,鼓励校内跨专业合作,开展教学建设和应用技术研发,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创新团队。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,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团队,开展高端科技研发。依托“3+2”、“4+0”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等项目,推进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,打造高端混编教学科研团队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、科研处、教务处)
13.加速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。利用西南交大教师海外培养平台,开展“双语”教师培训;联合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,组建国际教师合作团队,按照双方校长视频会议商定,形成两校教师定期交流互访机制,并在下半年适时启动教师交流。选派50名左右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到境内外高校进行语言培训和专业提升,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宽、国际交流能力强的师资团队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、国教院)
14.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。按照1:200标准配齐辅导员队伍。规范和优化辅导员晋升通道,完善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,实施工作动态管理。组织参加国培、省培项目,鼓励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究,提升专业化水平。选树典型,办好年度辅导员文化节、技能大赛等,让辅导员和班主任携手同行,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。(牵头部门:学工处、人事处)
15.创新人才引聘机制,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。结合人才培养、科技服务工作需要,采用“全职引进、柔性引进、项目化引进”等方式,坚持重点引进、重点培养,以分类管理、合同约束、考核评估的方式,既引进“国家(省)名师”等专业技术人才,又引进“大国工匠”等技术技能人才,创设工作平台,形成引进一个拔尖人才、凝聚一个优秀团队、引领一个一流专业的局面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)
(五)创新产教融合模式,提升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服务水平
16.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。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,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,全面深化与紧密型企业的合作,积极扩展新的合作伙伴。深化地铁学院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;成立专项工作组,完成全国唯一运营教学站的总体设计。联合上海局、南京地铁、浙江轨道交通集团等区域内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和相关院校,牵头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,或利用现有平台打造高水平集团(联盟)。联合相关企业,共建中车浦镇机车车辆、卡斯柯信号控制、正保财会等产业学院,打造产业引领型、共同发展型、资源共享型等多种类型校企命运共同体。(牵头部门: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、地铁学院办公室)
17.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。联合上海局、相关站段等组建智慧高铁站场建设管理委员会,成立建设工作组,按照世界一流标准,高质量完成方案设计、线路站场规划等工作。整合既有的部(省)协同创新平台,联合清华大学高铁研究中心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协同创新中心、西南交大国家工程中心等单位,组建智慧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委员会,组建首席专家负责的创新服务团队,积极推进智慧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,抢占职业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制高点,激活职教发展新动能。(牵头部门:后勤中心(基建办)、教务处、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)
18.打造高铁培训品牌。依托江苏省铁路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和铁道部南京培训中心,深化与铁路和各省市地铁公司的合作,积极承担铁路培训项目。围绕轨道交通运营管理、财会与物流等优势培训项目,做大做优做强培训品牌。主动深入铁路企业和地铁公司,送服务到岗位,送培训上门,以高品质服务打造高铁培训品牌。(牵头部门:成教院)
19.做好苏陕、苏北帮扶项目。提高政治站位,开展精准帮扶工作,做好对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援助工作,指导帮助开展铁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、师资培训、实训室建设等。高质量完成“苏陕帮扶项目”以及苏北扶贫3+3任务。(牵头部门: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、人事处、教务处)
(六)突出品牌建设,擦亮国际化名片
20.建设海外铁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。服务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,积极开展海外铁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。推进老挝铁路培训中心、埃及铁路培训中心建设,开展海外铁路项目本土化人才培训。将既有培训建成示范的基础上,继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,在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走在前列。(牵头部门:国教院)
21.输出中国高铁职业教育标准。推进与马来西亚建设大学合作举办的“1.5+1.5”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,力争年内启动招生,并加速覆盖其他铁路专业;积极参与马来西亚铁路职教国家标准制订工作。完成5个高铁专业双语教学标准,以及双语涉外培训包等教学资源开发;组织和参与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、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、欧亚高校国际联合会等国际联盟论坛,宣传和推广中国高铁职业教育标准。联合北京交大、西南交大,承担商务部援外项目,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铁路员工培训,扩大国际影响力。(牵头部门:国教院)
22.培养服务中国铁路“走出去”国际化人才。实施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,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;校企合作,扩大“走出去”铁路项目本土化高端人才订单培养,招收外国留学生80名,打造留学江苏教育品牌;举办国际素养人才班,开展学生境外交流与研修,拓展国际视野。(牵头部门:国教院)
(七)重视民生福祉,增强师生获得感
23.加强民生工程建设。健全多元投入机制,强化办学成本管理,争取多方支持,继续坚持保民生促发展,确保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;视疫情安排优秀教职工疗休养;优化教职工医疗保障,努力提升大病住院职工二次报账上限,全员参加生育保险;优化体检项目,组织开展好教职工年度体检。主动关心,更好服务离退休老同志。支持住委会做好人才公寓管理,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。精准开展学生资助工作,加强经济困难生动态管理,加大个性化资助,实现应助尽助。继续开展爱生日活动,及时掌握学生需求。持续改善学习、办公和生活条件,使南铁院校园成为师生最向往的地方。(牵头部门:党政办、工会、学工处)
24.深化绩效工资改革。坚持分类管理,完善岗位标准、考核标准等,进一步优化各类人员的晋升和发展通道。坚持以岗定薪、优绩优酬的原则,探索宽带薪酬分配制度,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,建立收入分配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。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,建立与其岗位责任、业绩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,实行高级专业人才和博士年薪制,推进协议工资、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,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优化岗位晋级条例,年底再次启动岗位晋级工作,与年度考核相结合,实现岗位晋级常态化,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确保职工利益最大化,共享学校发展成果。完善绩效工资配套文件,及时调整、优化学校的奖励项目与标准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)
25.提高管理服务保障水平。修订和完善学校目标(项目)管理和考核办法,落实内控体系建设成果,进一步优化管理标准、流程,提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。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,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。坚持勤俭办学,加强预决算管理和绩效管理,开展资产使用情况核查,强化监督、审计,提高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率。深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,初步实现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同步。推进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工程,统筹做好曦园湿地周边环境整治、高铁智慧站场与江北新区浦滨路景观改造一体化设计、建设工作,争取地方政府对学校发展的最大支持。整合和优化办公条件,开展楼宇内文化环境营造工作,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能。持续推进师生员工关注问题的解决,启动开展师生对学校最满意和最不满意事项调查,切实找准问题、解决问题,实现师生对管理服务工作满意度的新高。(牵头部门:党政办)
附件一:2020年行政工作指标分解表
附件二:2020年行政工作要点任务分解表
附件一:2020年行政工作指标分解表
一级指标 |
二级指标 |
责任部门及具体指标 |
备注 |
1.教育教学方面。(牵头部门:教务处) |
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突破。 |
各二级学院 |
|
新增“4+0”专业1个。 |
相关二级学院 |
|
国家级校企双元规划教材5本、省级重点教材3本。 |
各二级学院、教学部(国家级或省级教材至少1本) |
|
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7项、省级微课大赛成绩保持省内领先 |
各二级学院、教学部(至少1项) |
|
省级毕业设计论文(设计)获奖7项; |
各二级学院(至少1项) |
|
“互联网+”、“挑战杯”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项。 |
团委(牵头)、各二级学院 |
|
“1+X”证书项目考证通过率达到双高校平均水平以上; |
1+X证书试点专业 |
|
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90%以上,优秀率5%以上。 |
体育部(牵头)、各二级学院 |
|
力争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再次获奖,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取得新突破,力争成为“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”。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2.师资队伍建设方面。(牵头部门:人事处) |
引进教职工60名左右,其中: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30名以上,国际化双语教师5名以上。 |
参照年度招聘计划[1] |
|
新增省级人才项目教师4名以上、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。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联合企业认定双师100人 |
|
力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。 |
|
3.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。(牵头部门:科研处、继教院) |
“四技”到账经费1500万元以上,其中,科研到账经费900万元。 |
科研到账经费:运输学院(110万)、通号学院(150万)、机车车辆学院(150万)、供电与工程学院(150万)、经贸学院(60万)、艺术设计学院(60万)、智能工程学院(150万);国教院(20万)、马院(15万)、社科部(20万)、体育部(15万) |
|
社会培训30000人天以上。 |
运输学院(9500)、通号学院(8500)、机车车辆学院(2500)、供电与工程学院(2200)、经贸学院(4000)、艺术设计学院(2000)、智能工程学院(2500)、国教院(100)、社科部(500) |
|
力争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、自然(社科)基金项目取得突破。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4.招生就业创业方面。(牵头部门:招生处、学工处) |
完成普通学历教育招生计划3300人,新生报到率95%以上; |
招生处、各二级学院 |
|
完成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计划1550人。 |
继续教育学院 |
|
学生初次就业率力争90%以上,年终就业率高于全省高职院平均水平 |
各二级学院 |
|
遴选孵化创业团队10个以上。 |
学工处 |
|
力争成为“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”院校。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5.国际化办学方面。(牵头部门:国教院) |
开发5个高铁专业双语教学标准和相关双语培训资源。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300人天。 |
铁路二级学院 |
|
招收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学生80名,招收外国留学生80名,力争马来西亚1.5+1.5留学中国和国际科技合作获得重大突破。 |
相关二级学院 |
|
争取再次进入“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”。 |
各二级学院 |
|
附件二:2020年行政工作要点任务分解表
(一)扎实做好疫情防控,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健康 |
一级任务 |
二级任务和绩效目标 |
牵头部门 |
责任部门 |
备注 |
1.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 |
健全疫情防控工作体系,建立联防联控机制,及时处理出现的疫情。 |
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运行秩序,确保安全顺利返校和返校后不出现校园疫情。 |
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|
教务处、学工处、各二级学院 |
|
加强疫情防护知识教育、公共安全教育、生命和心理健康教育等,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。 |
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|
人事处、学工处、相关部门 |
|
大力推进“江苏省平安校园”建设,落实卫生、食品、治安、消防、网络等安全责任制,开展安全风险排查,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。 |
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|
后勤中心、保卫处、信息中心 |
|
(二)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,全面开启“双高”建设 |
2.优化顶层设计,启动“双高”建设。 |
完成“双高”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编制上报工作,细化时间表、路线图和责任主体;召开“双高”建设启动大会,统一认识,凝聚人心,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;建立健全“双高”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,制订配套管理制度,分类分级签订“双高建设”责任书,将每一项任务、指标都落实到年度、到部门、到团队、到人员,明确奖惩,加强宣传,形成人人积极主动参加“双高”建设的良好局面。 |
双高办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总结学校“十三五”事业发展,科学研制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并尽快完成校园总体规划修编,进一步凝聚发展方向、优化发展条件、创造性拓展办学空间。 |
党政办(发规处) |
后勤中心、资产处、人事处、教务处、学工处、科研处、信息中心、组织部、宣传部、国教院等 |
|
重点做好“职教20条”项目的规划与攻坚工作,力争轨道交通1+X证书试点等项目的突破。 |
双高办 |
相关部门、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3.分层分类,建设一流专业群。 |
以“双高”专业群—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为引领,按国际一流、国内一流和省内一流三个层次,分类启动开展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、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9大专业群,建立专业群建设协调机制,启动专业群共享课程建设,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。 |
双高办 |
各二级学院 |
|
依据“双高”专业群年度任务,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,组织专业群共享课程教学,组建并实施詹天佑卓越人才班;推进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,开发《高速铁路概论》等6门专业群共享课程,启动校企双元模块化教学改革项目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,力争5门国家规划教材进入国家教材信息库,申报立项江苏省重点教材2门;实施“631”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计划,联合共建高铁精准气象与运营决策科研团队,牵头全国同类院校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团队。积极申报国铁集团和各铁路局段的重点科技研发项目。 |
双高办 |
各铁路二级学院 |
|
4.深化治理体系建设,激发“双高”建设活力。 |
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,成立质量评估委员会、预算管理委员会等,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;适时推进机构优化和改革,增设二级机构,优化岗位设置,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师生质量;完成江苏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工作,凝练形成依法治校典型案例。 |
党政办(发展规划处) |
质控处、财务处 |
|
服务“双高”专业群建设需要,探索跨学院建设专业群运行机制。 |
双高办 |
双高办 |
|
深化二级管理,完善“五会”制度,健全二级学院决策执行监督机制,在配齐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基础上,再配一名党务秘书,实现党务、行政各有一个专职人员,切实提升学院管理水平。 |
党政办(发展规划处) |
二级学院 |
|
修订《学校全面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》,推进诊改试点工作,完成学校、教师、专业、课程、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断与改进,初步建立各层诊改运行机制。 |
质控处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完善民主监督体系,健全办学信息公开制度,保障广大师生民主管理权。 |
党政办 |
工会、学工、团委 |
|
设立重大突破专项奖励,调动各方面参加“双高”建设和攻坚克难的积极性。 |
双高办 |
双高办 |
|
5.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强化“双高”信息化保障。 |
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基础环境,全面部署IPv6传输协议,引入5G通信信号进校园。开展校园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(一期)建设,提升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水平。 |
信息中心 |
信息中心 |
|
搭建泛在智慧教学环境,启动综合智慧教学服务系统建设,支撑混合教学模式改革。 |
信息中心、教务处 |
各教学单位 |
|
启动诊改各业务系统建设,做好全量数据中心建设,支撑诊改业务运行。 |
质控处、信息中心 |
党政办、人事处、科研处、教务处、学工处等部门 |
|
开展内控业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。 |
财务处、信息中心 |
各职能部门 |
|
升级建设校园安防系统平台,开展各业务监控系统整合,实现监控无死角。 |
保卫处、信息中心 |
教务处、后勤中心、高铁实训基地 |
|
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,提升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和水平。 |
宣传部、信息中心 |
各部门单位 |
|
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,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。 |
人事处、信息中心 |
各部门单位 |
|
(三)聚焦“三教”改革,推动人才培养提档升级 |
6.“五育并举”,实施高素质人才“树人工程” |
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,建强建好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, 力争成为新一轮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。 |
马克思主义学院 |
马克思主义学院 |
|
以《铁道概论》课程思政改革为示范和重点,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改革项目。 |
教务处 |
各二级学院 |
|
开展“抗击疫情、爱国力行” 等主题教育活动,选树大学生身边典型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 |
学工处 |
各二级学院 |
|
提高学生健康意识,强化体育锻炼,提升学生体质测试优秀良好率。 |
体育部 |
各二级学院 |
|
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,积极防范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,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。 |
社科部、学工处 |
各二级学院 |
|
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计划,整合集聚美育资源,加强美育课程建设;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,打造美育品牌。完善“项目牵引、课程渗透、文化浸润”铁色劳动育人体系,开发劳动教育项目,深入开展大国工匠、劳模进校园等活动,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。 |
教务处、素质教育中心、艺术教育中心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、学工处、宣传部、后勤中心 |
|
7.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 |
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探索“按群培养、双元育人”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在重点专业群实施“一通二专三综合”的人才培养路径,培养学生“精一会N”的职业能力。主动对接,积极申报上海局 “2+1”订单培养项目。深化与南京地铁合作,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项目终期检查,形成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范式。 |
教务处、地铁学院办公室 |
各二级学院、地铁学院 |
|
研究制定“大类招生”方案,适时启动,引领高职招生改革。 |
招生处 |
各二级学院 |
|
8.系统推进“三教”改革。 |
全面贯彻类型教育理念,制定《“三教”改革实施方案》,实施三大工程(行动),教师、教材、教法三位一体系统推进“三教改革”。 |
教务处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完善学生评教办法,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学情分析,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;建立以学风为导向的工作考评机制,持之以恒转变学风。 |
质控处、学工处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积极培育教学成果,发挥好教研引领教改的推进器作用。 |
教务处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9.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。 |
做好“3+3”、“3+2”和“4+0”现代职教体系项目的建设,特别是做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“4+0”的智能控制专业建设,并进行大胆、创造性地探索,逐步让“4+0”覆盖轨道类以及相关专业。以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,开展技术攻关、课题研究、高层次科技成果奖申报合作,积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经验。服务学生“升本”要求,嵌入相关课程,提供辅导,提高升学率。 |
教务处 |
相关二级学院 |
|
10.强化招生就业创业工作,持续提升社会美誉度。 |
科学编制年度招生计划,创新招生宣传手段,加大招生宣传力度,特别是订单、3+2、4+0等项目的创新宣传,高水平完成各类招生计划,提高招生质量,保持招生工作领先地位。 |
招生处 |
各二级学院 |
|
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,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,加强与企业联系,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,开展就业服务月、线上招聘会等活动,以爱心暖人心,鼓励学生专转本、参军入伍等多渠道发展,关注就业困难群体,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,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,遴选立项一批大学生创业团队,做好191创客空间验收工作,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。研究标准,夯实基础,创新思路与方法,积极申报全国职业院校“学生管理50强”。 |
学工处 |
各二级学院 |
|
(四)引培结合以培为主,推动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 |
11.完善并落实“五维四段”双师培养体系。 |
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。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,组织开展对类型教育的学习和培训,组织制订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落实“五维四段”体系。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家铁总、上海局等单位挂职锻炼;与紧密合作型企业共建双师培训基地,制定双师标准,探索双师分级分类考核认定,争取完成100名双师认定,并兑现落实双师待遇。进一步加强管理、服务队伍建设,实现各支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。 |
人事处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12.建设“校企校”混编团队。 |
依托名师工作室,以项目为载体,鼓励校内跨专业合作,开展教学建设和应用技术研发,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创新团队。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,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团队,开展高端科技研发。依托“3+2”、“4+0”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等项目,推进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,打造高端混编教学科研团队。 |
人事处 |
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、各二级学院 |
|
13.加速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。 |
利用西南交大教师海外培养平台,开展“双语”教师培训;联合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,组建国际教师合作团队,按照双方校长视频会议商定,形成两校教师定期交流互访机制,并在下半年适时启动教师交流。选派50名左右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到境内外高校进行语言培训和专业提升,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宽、国际交流能力强的师资团队。 |
人事处、国教院 |
相关二级学院 |
|
14.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。 |
按照标准配齐队伍。制订职称评审办法,规范和优化辅导员晋升通道。完善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,实施工作动态管理。组织参加国培、省培项目,鼓励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究,提升专业化水平。选树典型,办好年度辅导员文化节、技能大赛等,让辅导员和班主任携手同行,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。 |
学工处 |
人事处、各二级学院 |
|
15.创新人才引聘机制,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。 |
采用“全职引进、柔性引进、项目化引进”等方式,坚持重点引进、重点培养,以分类管理、合同约束、考核评估的方式,创设工作平台,形成引进一个拔尖人才、凝聚一个优秀团队、引领一个一流专业的局面。 |
人事处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(五)创新产教融合模式,提升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|
16.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。 |
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,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,全面深化与紧密型企业的合作,积极扩展新的合作伙伴。 |
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 |
各二级学院 |
|
深化地铁学院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;成立专项工作组,完成全国唯一运营教学站的总体设计。 |
地铁学院办公室 |
铁路二级学院 |
|
联合上海局、南京地铁、浙江轨道交通集团等区域内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和相关院校,牵头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,或利用现有平台打造高水平集团(联盟)。 |
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 |
|
|
联合相关企业,共建中车浦镇机车车辆、卡斯柯信号控制、正保财会等产业学院,打造产业引领型、共同发展型、资源共享型等多种类型校企命运共同体。 |
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 |
通信信号学院、机车车辆学院、经贸学院 |
|
17.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。 |
联合上海局、相关站段等组建智慧高铁站场建设管理委员会,成立建设工作组,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,高质量完成方案设计、线路站场规划等工作。整合既有的部(省)协同创新平台,联合清华大学高铁研究中心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协同创新中心、西南交大国家工程中心等单位,组建智慧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委员会,组建首席专家负责的创新服务团队,积极推进智慧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。 |
后勤中心(基建办)、教务处、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 |
铁路二级学院、以及有关部门 |
|
18.打造高铁培训品牌。 |
深化与铁路和各省市地铁公司的合作,积极承担铁路培训项目。围绕轨道交通运营管理、财会与物流等优势培训项目,做大做优做强培训品牌。主动深入铁路企业和地铁公司,送服务到岗位,送培训上门,以高品质服务打造高铁培训品牌。 |
继续教育学院 |
各二级学院(教学部) |
|
19.做好苏陕、苏北帮扶项目。 |
高质量完成“苏陕帮扶项目”以及苏北扶贫3+3任务。 |
科研处(校企合作处)、人事处、教务处 |
相关二级学院 |
|
(六)突出品牌建设,擦亮国际化名片 |
20.建设海外铁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。 |
推进老挝铁路培训中心、埃及铁路培训中心建设,开展海外铁路项目本土化人才培训。将既有培训建成示范的基础上,继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,在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走在前列。 |
国教院 |
铁路二级学院 |
|
21.输出中国高铁职业教育标准。 |
推进与马来西亚建设大学合作举办的“1.5+1.5”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,力争年内启动招生,并加速覆盖其他铁路专业;积极参与马来西亚铁路职教国家标准制订工作。 |
国教院、通信信号学院 |
其他铁路二级学院 |
|
完成5个高铁专业双语教学标准,以及双语涉外培训包等教学资源开发;组织和参与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国际联盟论坛,宣传和推广中国高铁职业教育标准。联合北京交大、西南交大,承担商务部援外项目,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铁路员工培训,扩大国际影响力。 |
国教院 |
铁路二级学院 |
|
22.培养服务中国铁路“走出去”国际化人才。 |
实施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,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;校企合作,扩大“走出去”铁路项目本土化高端人才订单培养,招收外国留学生80名,打造留学江苏教育品牌;举办国际素养人才班,开展学生境外交流与研修,拓展国际视野。 |
国教院 |
铁路二级学院 |
|
(七)重视民生福祉,增强师生获得感 |
23.加强民生工程建设。 |
健全多元投入机制,强化办学成本管理,争取多方支持,继续坚持保民生促发展,确保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;视疫情安排优秀教职工疗休养;优化教职工医疗保障,努力提升大病住院职工二次报账上限,全员参加生育保险;优化体检项目,组织开展好教职工年度体检。主动关心,更好服务离退休老同志。支持住委会做好人才公寓管理,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。精准开展学生资助工作,加强经济困难生动态管理,加大个性化资助,实现应助尽助。继续开展爱生日活动,及时掌握学生需求。持续改善学习、办公和生活条件,使南铁院校园成为师生最向往的地方。 |
党政办 |
财务处、人事处、工会、离退休办、资产处、学工处、后勤中心 |
|
24.深化绩效工资改革。 |
完善岗位标准、考核标准等,进一步优化各类人员的晋升和发展通道。探索宽带薪酬分配制度,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,建立收入分配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。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,建立与其岗位责任、业绩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,实行高级专业人才和博士年薪制,推进协议工资、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,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优化岗位晋级条例,年底再次启动岗位晋级工作,与年度考核相结合,实现岗位晋级常态化。完善绩效工资配套文件,及时调整、优化学校的奖励项目与标准。 |
人事处 |
科研处、教务处 |
|
25.提高管理服务保障水平。 |
修订和完善学校目标(项目)管理和考核办法,落实内控体系建设成果,进一步优化管理标准、流程,提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。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,进一步转变职能部门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。 |
党政办 |
各职能部门 |
|
加强预决算管理和绩效管理,开展资产使用情况核查,强化监督、审计,提高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率。 |
党政办 |
财务处、审计处、监察处、资产处 |
|
深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,初步实现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同步。 |
图书馆 |
图书馆 |
|
推进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工程,统筹做好曦园湿地周边环境整治、高铁智慧站场与江北新区浦滨路景观改造一体化设计、建设工作,争取地方政府对学校发展的最大支持。 |
宣传部、后勤中心、党政办 |
宣传部、后勤中心、党政办 |
|
开展楼宇内文化环境营造工作,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能。 |
宣传部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持续推进师生员工关注问题的解决,启动开展师生对学校最满意和最不满意事项调查,切实找准问题、解决问题,实现师生对管理服务工作满意度的新高。 |
党政办、学工处 |
各部门(单位) |
|
[1] 运输学院5人:博士教师3人、双师硕士教师2人
通号学院9人:正高职称教师1人,博士教师2人,双师硕士教师4人,双语硕士教师2人
机车车辆学院15人:正高职称教师1人,博士教师4人,双师硕士教师8人,双语硕士教师2人
供电与工程学院5人:正高职称教师1人,双师硕士教师2人,双语硕士教师2人
经贸学院4人:博士教师2人,双师硕士教师1人
艺术设计学院3人:正高职称教师1人,博士教师2人
智能工程学院1人:实训教师1人
国际教育院2人:博士教师1人,留学生辅导员1人
马克思主义学院8人:博士教师4人,硕士教师4人
社科部2人:博士教师2人
体育部2人:正高职称教师1人,博士教师1人